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丁浩的博客

用真诚和耐心搬运无尽的琐碎

 
 
 

日志

 
 

为学日益  

2018-07-20 05:09:53|  分类: 老与庄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魏晋时期的读书人王弼在《老子注》中,将“为学日益”解释为“务欲进其所能,益其所习”;将“为道日损”解释为“务欲反虚无也”。显然,他对学的理解更宽泛了,包括了一切知识与技能。但也更明确学与道是两种范畴的情形,为学者的途径就是要日有进益,而为道者的途径是日有减损。
  所以清代读书人张尔岐在他的《老子说略》中说,“为学者以求知,故欲其日益;为道者在返本,故欲其日损。损之者,无欲不去,亦无理不忘。损之又损,以至于一无所为,而后与道合体焉。为道而至于无为,则可以物付物,泛应无方,而无不为矣”。清代的另一位读书人徐大椿在他的《道德经注》中也说,“博闻广见之谓学,学在于外,故为学必日有所取益。虚空玄妙之谓道,道在于内,故为道必日有所裁损”。
  郭店楚简《道德经》乙编和马王堆帛书《道德经》乙本,两处“日”字上都有“者”字,傅奕本、范应元本中也有这两个“者”字。有了“者”字,意思就完全显豁了,不至于产生误解。
  在“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之间,不存在因与果关系,并不是说“为学日益”导致了“为道日损”,它们是并出而对立的关系,是说为学者与为道者途径相反。如将“学”作最宽泛的解释,则吴林伯《老子新解》所说相当清楚,“‘学’与‘道’反。‘为学’以求智慧,将‘日’增‘益’,则多而不精,以流于伪;‘为道’以求真知,将‘日’减‘损’,则少而精”。
  任继愈在《老子新译》中对这两句话的翻译很是直白,“从事于学问,知识一天比一天增加,从事于‘道’,知识一天比一天减少”。虽然任继愈对老子哲学思想的评价并不见得为学界所普遍接受,但他对这句话的翻译大体无误。
  古人也有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统一起来理解的。如宋代读书人叶大庆在他的《考古质疑》中就由《庄子·大宗师》颜回坐忘的事而明白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之义。《庄子·大宗师》中说,颜回为学进益,进益到忘仁义,再进益到忘礼乐,一直进益到坐忘,坐忘就是“堕枝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已近道的本原。以至孔子也要向他学习。叶大庆认为,“观此一章,老氏之言思过半矣。盖老氏之言二句当作一意。且为学日益于何处见之?以其为道日损也。学而至于为道日损之地,如颜子之忘仁义、忘礼乐、以至于坐忘,方可谓之日益。扬子曰:‘颜子以退为进。’其有知于此乎”。是认为学之益就是道之损,颜回为学方面的每一次进益,都是为道方面的每一次减损,而每一次减损,都向道的本原接近一步。近人锺泰《庄子发微》也在颜回坐忘的故事后申明《道德经》此两句之义,“以学言,则谓之益;以道言,则谓之损。损与益非二事也。郭子玄注云‘以损为益’,可谓知言矣”。至于其次序为什么依次为忘仁义、忘礼乐、坐忘,书中说得非常明白。
  宋代李纲在他的《梁溪集·学箴》中说,“学以致道,积于厥躬。人而不学,智有盲聋。凡百君子,学然后知不足。非琢成器,何贵于玉。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益为损资,学为道本。未尝务学,何以绝为?赤子匍匐,乃能奔驰。明以告子,学以聚之”。则强调益学之后方有可损而为道的依据。
  我以为,所有的这些,都只能看成是哲学上的解读,而不是语言上的训诂。这种哲学上的理解,也和文本的理解大相径庭。
  时至今日,由于一些学者前期准备知识不足,或者逞其师心,这句话就有些很奇异的解说。比如,尹振环在他的《楚简老子辨析》中说,郭店楚简乙篇的“学者日损”上面脱落了一个“为”字,所以,他将这一段解释为,“学者一天天增多,功名欲望与伪行伪善也会随之增大与漫延,因而遵行大道的人会一天天减少,减少再减少,总要回到无私为上来,无私心无私为,则无所不为”。这样的说法有点离谱。张吉良对“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解释是,“‘学者’,指学习‘为道者”’,“为道”句解释成“寻求事理天天分析”,该段译成“从事学习的人知识天天增益,寻求事理的人材料天天分析。分析再分析,以至于没有一点主观的成分。没有一点主观的成分,就没有事情做不成的”。这就有点牵强附会了,因为“损”并无分析之义,而“无为”也不是“没有一点主观的成分”。这种理解,完全脱离语言文字。如今一些推翻古典、别出心裁的解释,有不少与此类似,实不足为法。
  评论这张
 
阅读(1024)|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