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丁浩的博客

用真诚和耐心搬运无尽的琐碎

 
 
 

日志

 
 

无不为  

2018-07-18 03:44:40|  分类: 老与庄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表述明确地告诉人们“无为”的反面是“无不为”,“无为”即“不为”,别无他意,更无特别的深意。相比之下,学界关于“无为”的种种解读,多是借老子之“无为”表达自己的“无为”,已离开老子“无为”的本意。与何谓“无为”紧密相关的是谁之“无为”,也即“无为”者、“无为”的主体。“无为”者、“无为”的主体不同,“无为”和“无不为”的具体涵义也就不同。
  在老子的哲学中,道是最高的范畴,乃天地万物和人类的创造者、决定者。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这表明,道不仅“生”天地万物和人类,而且还“养”天地万物和人类,使天地万物和人类得以健康的发育成长,并且,还让天地万物和人类最后以“死”的方式回归于道。道规定天地万物和人类从“生”到“死”的整个生命过程,道之于天地万物和人类是无所不为也即“无不为”的。
  然而,道对于天地万物和人类的“无不为”,在天地万物和人类看来则是“无为”。因为道物一致,道之“为”并不是对天地万物和人类的本性的改变,更不是对天地万物和人类的本性的摧残,道之“为”是顺应天地万物和人类的自然本性而为,符合天地万物和人类的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天地万物和人类因此并不把道看作外在于己的主宰者,并没有感受到道的“压迫”和“强制”,甚至也没有感受到道的存在,反而“自得其乐”,觉得自己是自主自由的。于是,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赋予道以“无为”与“无不为”两种看似矛盾的特征。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说明道是“无为”的发动者,道是“无为”的主体。关于道之“无为”的具体涵义,老子有明确的交待,道“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衣养万物而不为主”“万物归焉而不为主”。这就是说,道之“无为”主要指道不占有、不主宰其所生养的天地万物和人类,在天地万物和人类面前不逞能。
  圣人在老子的视界中是得道者、道的化身,因之具有道的“无为”特征。老子说,“圣人无为”“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他点明了圣人像道那样拥有“无为”的特征,圣人也是“无为”者,即“无为”的主体。
  关于圣人“无为”的具体涵义,老子假借圣人的名义予以表达。“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解圣人之“无为”为“好静”“无事”“无欲”等。这里,也可以看出,老子心目中的圣人还是理想的统治者,包括内圣与外王两个方面。老子心目中的圣人不是侯王,侯王只是社会现实中的统治者,未必得道。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句话还透露出圣人“无为”的原因:圣人对民的要求或者说统治民的目标是民之“化”“正”“富”“朴”,而民“自化”“自正”“自富”“自朴”,按其本性,不但主动追求“化”“正”“富”“朴”,而且有能力做到“化”“正”“富”“朴”,不需要圣人的强力有为。这样,圣人“无为”而“功成事遂”,百姓则谓“我自然”,彼此皆大欢喜。
  正因为如此,老子才又将圣人的“无为”说成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一方面顺乎万物之自然本性,辅助其成长发育,另一方面不敢破坏万物之自然本性而代之以自己的主观意志。
  圣人是得道者,得道之前,仅是“为道”者,也即求道者,而非圣人。老子认为,“为道”者亦“无为”。这样,“为道”者既是“无为”者,又是“无为”的主体。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为学”与“为道”虽然都需要“学”,可“为学”者所学为形下的知识,主要是礼乐文化之类,学习的方式是“有为”,而只有致力于“有为”,刻苦勤奋,才能获得关于礼乐文化的知识,而“为道”则不同,为道者所学为形上之道,道乃天地万物和人类之本原,其学习的方式是减损“有为”,直至“无为”,而且,只有极力减损“有为”,才能做到“无为”,从而最终得道。这里,为道者“学不学”,以“不学”为“学”,其“无为”实质上就是“无不为”。
  为道者学习道、追求道,必须通过“无不为”的方式。关于这一点,老子虽然没有明说,但仍能从他的诸多表述获得这方面的理解:道的特征是“无为”,能够做到“无为”、达到“无为”的状态,具有道的特征,也就意味着得道者、为道者的“无不为”。
  “无为”的主体不同,“无不为”的具体涵义也就不同,离开“无为”的主体,就无以把握“无不为”的真谛;因道之“无为”,才有得道者和为道者的“无不为”。“无为”与“无不为”始终互相关联。


  评论这张
 
阅读(598)|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