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起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奈瑟1967年出版《认知心理学》一书为标志。行为主义的兴起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一次革命,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则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二次革命。认知心理学已经成为当前占主导地位的心理学思潮,它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知过程,如注意、知觉、意象、记忆、思维、语言等等。
认知心理学的兴起迅速拓宽了心理学自身的研究领域、对象和方法,同时也对一些邻近学科的研究和相关领域的实践产生广泛影响。认知心理学理论在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政治学、语言学、人类学等学科和领域得到普遍应用。认知心理学不仅强调研究人的意识和心理机制,而且强调人的行为受其认知过程的影响和制约。不同于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反对把人的内在心理意识排除在心理学的研究之外,主张正是内在的认知可以解释和预见行为,并构成个体行为的重要基础。在具体研究中,认知心理学普遍采用实验、观察和计算机模拟等方法。知觉、意象作为认知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范畴和对象,在揭示人的内在认知心理机制从而在深入分析和理解人的行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人依靠感觉与知觉了解周围的世界,而知觉作为一种较高层次的抽象活动,通过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从而完成一系列的信息加工和处理。当一个行为者接受到信息或受到环境中刺激因素刺激的时候,会形成对这一信息或刺激因素的知觉,即对信息或刺激进行选择、组织和判断。然后,行为者对知觉到的信息加以组织和加工,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刺激因素做出反应。人的知觉行为表现出相对性、选择性、整体性、恒常性和组织性等五个方面的心理特征。总的看来,知觉依赖于个体过去的知识和经验,知觉信息是现实刺激的信息和记忆信息相互作用的结果。人们在反应或采取某种行动之前,总是会有一个内部的决策过程,这个过程是个体的人在已有意象的基础上对所掌握的信息进行整合而完成的。而这样一个决策过程,实际是指在刺激的输入与反应的输出之间存在一个中间的心理过程或内在的认知过程。人的行为离不开认知,而认知的本质在于符号计算和信息加工。
而且,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觉和意象是密切相关的,意象是已经贮存的知觉象的再现,或经过加工改造而形成的新的形象。意象活动就是应用知觉时所用的某些认知过程,而且意象是由相应的知识所激活的对知觉的期待。意象的形成常常是一种选择性知觉、错误知觉和知觉扭曲不断发生的过程。在认知心理学家看来,意象与知觉的不同在于,知觉是在现实的刺激直接作用于感官时产生的,依赖于当前的信息输入;而意象则不依赖当前的直接刺激,没有相应的信息输入,依赖于已贮存于记忆中的信息和相应的加工过程。
意象作为人们过去所获信息的产物,它不是信息的一般积累,而是一种高度结构化的信息认知图式。当个体在具体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问题时,由于时间、信息及信息加工能力的限制,不可能严格理性地搜集所有的信息对问题进行客观地分析;于是在心理惰性的驱使下,人们总是尽可能地节省认知能量、减轻认知负担,试图寻找认知的捷径,从而不自觉地更多的依赖于已有意象进行决策和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认知策略常常能够使我们对各种现象做出快捷的判断和解释,如“一叶落而知秋”就是一条很有效的经验法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