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丁浩的博客

用真诚和耐心搬运无尽的琐碎

 
 
 

日志

 
 

《周易》今古  

2018-05-07 12:27:57|  分类: 读易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汉书·儒林传》在介绍《周易》在汉代的传承时说,丁宽“至洛阳,复从周王孙受古义,号《周氏传》”。照理说,既然有“古义”之说,那么必须存在与“古义”相对应的“今义”。然而,何为“今义”,“今义”又包含哪些内容,两千多年来,鲜有深究者。
  在以往,人们一直认为《易经》是一部占筮之书,而作为《易经》的解说和诠释,《易传》则是一部讲义理、讲哲学的著作。但孔子在帛书《要》篇里说,“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乎德”“赞而不达于数,则其为之巫;数而不达于德,则其为之史”。可见,孔子认为《易经》一书包含“赞”“数”“德”三个由低而高的层面。《易经》不但是一部占筮之书,也是一部“德义”之书、义理之书。若是顺着这个线索思考,我们的视野将会进入一个新的天地。也就是说,在《周易》传承史上,存在今义、古义之争。
  西汉以后,经学研究存在今古文之争,那是由经典书写文字和传本的不同所导致的对经义理解和诠释的歧异,其中又含有各种社会、政治等因素。然而,《周易》的今古义却另有所指,《周易》之“今义”凸显的是一种德性优先的浓郁人文关怀,而《周易》之“古义”则更多地关涉明阴阳、和四时、顺五行、辨灾祥等卜筮之旨;《周易》之“今义”确立于孔子而称“今”,《周易》之“古义”由来已久而称“古”。
  可以认为,“古义”相当于“赞”“数”两个层面,而“今义”则相当于由孔子所首先发现的“德义”。这一观点有着充分的内证和外证作为支撑。
  从《周易》文本本身看,今本和帛本的卦序全然不同。今本体现了“今义”的特点,属于《周易》“今义”;马王堆帛书《周易》体现了“古义”的特点,属于《周易》“古义”,很可能就是周王孙的《周易》“古义”,号《周氏传》者。《周易》“古义”在汉代的师承关系应为:田何、周王孙、丁宽、田王孙、孟喜、焦延寿、京氏。帛书《周易》诸篇中保存了大量珍贵的象数易学资料,这些资料向我们展示了先秦时代象数易学的重要内容,它们都是古义的内容与踪影。汉代学者多得《周易》古义之传。不但汉初杨何《易》中有帛书古义内容的传授,而且《京氏易传》中以五星、五行等解《易》之内容,亦非孟、京自造,实由古义得之。
  汉代典籍,尤其《淮南子》一书保存了大量古义资料。《淮南子》对帛书《要》篇所云“五官”“六府”说作出了针对性的回答,可证《淮南子》确得先秦帛书古义之传。另外,西汉《易》学十三家,其中至少有八家尚传古义。
  在以往,学者们只是依据熹平石经、郑玄《仪礼》注等所确定其典籍中一二字为今文或古文,来断定秦汉人某典籍之文本为今文本或为古文本,这似乎成了经学研究的成规。然而,全面而深入地考察帛本《周易》就会发现,此书起码早于熹平石经约三百八十年。就此而言,这一成规已遭巅覆。


  评论这张
 
阅读(1622)|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