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丁浩的博客

用真诚和耐心搬运无尽的琐碎

 
 
 

日志

 
 

形式的重要性  

2018-05-31 00:36:09|  分类: 读《论语》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论语·雍也》中记载,子曰:“觚此觚,觚哉?觚哉?”孔子说:“觚不像觚的样子,这是觚吗?这是觚吗?”“觚”是一种古代酒具,容量为古制二升,量不大,以戒人贪酒。大概孔子见到的觚与古制的样式已有不同,孔子可能由此联想到礼崩乐坏,甚至可能还想到了“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旧制不再,旧礼崩溃。面对传统道德受到的亵渎,孔子有太多的不满和感慨,这一次,他对着一个不像样子的觚,潸然泪下,而心头的无名之火,油然而生。
  酒器换了个样式,原本用不着得生气。孔子生气的原因是,样子不同了,原先样子里面承载的价值也就没有了。
  《论语·八佾》中记载,“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按照周代的传统制度,诸侯在每月的初一来到祖庙,杀一只活羊举行祭礼,表示每个月政治活动的开始,这就叫“告朔”。可是,到孔子这个礼崩乐坏的时代,鲁国国君已不亲自去祖庙举行“告朔”之礼了。子贡此时大概在鲁国从政,负责此类事务,他觉得既然一切都只剩下了一个有名无实的空洞的形式,那还不如再简单一点,每月还能省下一只羊。于是,他提议干脆不再杀羊。但孔子坚持,说“你舍不得那只羊,我更舍不得那个礼”。在孔子看来,不管鲁君来不来祭祀,每个月必须杀一只羊,这个形式不能废。因为,只要坚持每月还杀一只羊,每月还有这个祭祀形式,对于疏于礼制的鲁君来说,就是一种有形的压力。
  很多时候,保留一个形式,哪怕它是空壳的,对人也还是一种约束,一种提醒,一种召唤或者一种压力,也还存在一种象征的意义,它提示我们一种文化、政治与道德上的价值:这种价值我们甚至可以漠视,但不能遗忘,更不能否定,不能让它们退出我们的日常公共生活。只要能保持这种形式,就表明我们仍在坚持;只要我们还在坚持,就表明斯文未灭。价值,就在我们的坚持之中。有了价值,我们就有一种道义上的支撑,以及反抗的理由、批判的依据。所以,形式非常重要,形式决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
  其实,对于形式,孔子一直很重视。《论语·八佾》中记载,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祭如在,应是“祭鬼如鬼在”的省略。鬼为先祖,神为神灵,二者同为祭祀对象。孔子祭祀祖先时,好像真有祖先在受祭;祭神时,好像真有神在受祭。他认为,“我若不真心诚意地去祭祀,就如同没有祭祀一样”。细细揣摩孔子的这句话,完全可以判定,孔子并不真地认为鬼神存在,他只把鬼神看成是一种价值存在。而祭鬼祭神的形式,正是这种价值的载体。孔子非常虔诚地投入这样的祭祀,用心,用真诚。
  有意思的是,其实孔子知道,鬼神未必有。他看重祭祀鬼神的形式,是因为他需要那样的价值。
  对形式的尊敬,乃是出于对价值的尊敬。对形式的呵护,乃是出于对价值的呵护。对形式的遵守,就是对价值的遵守。
  评论这张
 
阅读(1038)|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