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丁浩的博客

用真诚和耐心搬运无尽的琐碎

 
 
 

日志

 
 

小道可观  

2018-05-29 18:35:54|  分类: 读《论语》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小道可观”,出自《论语》,是古代读书人重视小说、肯定小说的滥觞。
  最早提出“小道可观”理论的,是孔子的弟子子夏。《论语·子张》记载“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子夏认为,即使是“小道”,也必然有可取之处。只是恐怕它妨碍远大的事业,所以君子不为。这里的“小道”与“小说”相通,因而《汉书·艺文志》在诸子的“小说家”类小序中写道,“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阊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在这种“小道可观”思想的指导下,《汉书·艺文志》最早在史志中著录小说,为后世研究者留下了宝贵的文献资料;为小说保留了存在的空间。其后,《隋书·经籍志》承袭《汉书·艺文志》引述“小道可观”的说法,著录小说。只是二书在引录“小道可观”时,都将“子夏曰”误为“孔子曰”。《论语》非僻书,班固、长孙无忌等人何以致误?清代学者钱大听认为,这是由于“《汉书·艺文志》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故汉唐诸儒,《论语》虽弟子之言皆归之孔子”(《潜研堂文集》卷九《答问》)。他无视孔子与弟子思想、言行的差异,把“弟子之言皆归之孔子”。颇有强人所难之弊。稍后刘宝楠积数十年之力专治《论语》,著《论语正义》,为世所称。他却认为,“汉唐以来引孔子说多为诸贤语,诸贤说或为孔子语者,皆由以意征引,未检原文”(《论证正义·凡例》),刘氏之说较合实际情况。且此语所出之《论语·子张》,全篇皆记孔子弟子与再传弟子之语,并无孔子之语。故“小道可观”之论当确为子夏所发。
  除《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引它作古人重视小说的例证,以为在史志中著录小说作品的论据外,此后许多学者与文学家也都引叙子夏此论作为提高小说地位的佐证。南宋曾慥为所编小说总集《类说》写序,开篇即曰,“小道可观,圣人之训也”。明代谈恺《太平广记序》中也说,“余归田多暇,稗官野史,手抄目览,匪曰小道可观,盖欲贤于博弈云尔”。这些从事小说整理研究的人们明显接受了子夏“小道可观”的理论。直至二十世纪初,近代学者蒋瑞藻编著《小说考证》,仍在卷首引证子夏“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的原话。
  子夏“小道可观”的说法,对于我国古代小说理论批评的影响极为深远,并在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史上起到过非常积极的作用。

  评论这张
 
阅读(1307)|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