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丁浩的博客

用真诚和耐心搬运无尽的琐碎

 
 
 

日志

 
 

《周易》的诠释功能  

2018-04-17 15:40:18|  分类: 读易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周易》由“经”“传”构成。围绕《易经》和《易传》文本而形成的考据、诠释和阐发,构成“易学”系统。其中包括不同的诠释传统,如象数派与义理派之分野。在中西文化的相遇和对话中,易学本身得到了双向解释的历史机会。这种机会一方面使中西文化会通成为易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层面,另一方面也使易学成为中西文化会通的重要内容。
  所谓会通,顾名思义,是指两种异质文化的相遇和融合。差异造成两极之间的张力。这正是“会通”所以可能的前提。文化的会通至少应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实际的接触,由此达到相互诠释和相互发明,在互参互透中融合成一种新型的文化意识;二是作为不同的把握世界的思维方式,两种文化在交往中形成互补整合的关系,从而优化理论的存在方式;三是通过文化之间的比较和反省,在理论的整体系统中获得内在的一致性。这种由“实会”到“虚会”的过渡,构成了两种文化彼此之间相会通的一般顺序。
  作为中国文化的“全息元”,《周易》浓宿并积淀着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追求及其特有的方式。《易传》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互补所构成的太极图式,作为中国文化原型,成为我们实现真善美追求的最高范式。它所采取的表达方式则是一种象征。所经说,《周易》的象式思维不同于西方的抽象思维,它是象征性的思维。言、意、象三者之间的关系蕴含着象征意义上的符号结构。所谓“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像”即相像或相似。《易传》所说的“观物取象”,“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昭示了象征方式的发生学基础。《易传》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作为“形而上者”,“道”自始至终贯通于“天文”和“人文”,由此构成自然律和道德律的内在理由和基础。此两者分别隐含着对自然律和道德律的探求。因为“观乎天文”和“观乎人文”两种审视方式所试图把握的,已经内在地隐含着自然律和道德律的分野。只是它们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缺乏必要的张力,最后仍然被道德视野所涵摄,自然律及其把握因此未能得以独立发挥。但尽管如此,从科学的维度阐释《周易》,仍然有着其内在的可能性。
  十七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莱布尼茨对《周易》思想作出了很高的评价。莱布尼茨通过西方传教士的著作接触到了中国的周易思想,他惊异地发现,他所建立的数学“二进制”同周易八卦图之间具有相当高的契合关系。这种内在契合,决不是偶然的巧合,它无疑意味着《周易》的科学维度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所谓“科学易”的滥觞。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中国的易学研究中兴起的“科学易”进路,同样植根于此。由于中国文化的根本旨趣在于强调道德律的至上性,从而遮蔽了《周易》的这一维度,其解释传统未能沿着科学的方向得以展现。可见,一直存在以科学的角度阐释易学的可能性。
  《周易》所内蕴的阴阳互补、刚柔相济的太极结构,意味着整体相关性及其导致的完满性和完美性,互补双方之间的并协性关系,使得一方必须依赖另一方才得以凸显。这种整体性思维对于现代科学的发展无疑有其深刻的启示。它既彰显了西方近代科学以知性逻辑为特征的认知方式之分析和取向之偏颇,又昭示了科学将来发展的方向和出路。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由于“在”的“遗忘”,现代科学技术使人们无法“诗意地栖居于世”。可能的出路就在于技术的诗意化和艺术化,以使“祛魅”的世界重新“返魅”。这不仅有赖于技术本身的形而上学预设的重建,而且需要转换其表征方式。在这个问题上,《周易》的象式思维可以提供有益的参照和启迪。
  从历史上看,中国从来不缺乏对经典文本的解释,但是却没有解释学。中国的释经传统异常久远和发达,经传注疏解说应有尽有,但是对解释本身的反省却相对薄弱。把西方哲学中的解释学方法引入易学研究,可以澄清许多以往纠缠不清的问题。
  海德格尔对“在”与“在者”的重新划界,揭示了西方哲学两千多年来的误区。《易传》对形而上者与形而下者即“道”与“器”的自觉区分,恰恰对应于海德格尔式的划界。这再一次说明,古今中外的哲学思想在其极致之处总是彼此相通的。易学所凸显的“道”“器”之别,对于唤醒海德格尔所说的那个“被遗忘”的“在”,无疑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评论这张
 
阅读(1270)|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