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丁浩的博客

用真诚和耐心搬运无尽的琐碎

 
 
 

日志

 
 

清朝的太医院  

2017-10-30 17:50:05|  分类: 清史杂识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清朝太医院的人员设置是,院使一人,为太医院的主管官员,正五品;左、右院判各一人,正六品;御医十至十五人,正八品;吏目十至三十人,从九品;医士二十至四十人;食粮医生,又称“粮生”,主要担任缮写工作;切造医生,负责药材制作,各二三十人。院使、院判、御医、吏目、医士,分班入宫,轮流侍直。在宫里的,称为“宫直”;在外廷的,称为“六直”。为便于侍直,太医院在宫内或圆明园等园苑中设有“他坦”,即休息处。
  要想成为医官,须经过重重考核,确系“通晓医理、身无过犯”者,才可以进入外教习厅学习。外教习的肄业生,除每年按季进行考试外,每过三年,由礼部堂官到太医院主持一次考试,被录取者称为医士。太医院还规定,凡肄业一年以上,经过三次季考名列一等的,经呈报礼部,可递补食粮医生的缺额。
  侍直的医官入大内看病,都得由御药房太监带领。诊治皇帝的疾病时,医官须开列本方的药性和治疗方法,进呈皇帝阅览;煎调御药时,医官与太监一同监视,煎好后,分为两杯,一杯由主治医官先尝,再由院判、太监依次饮尝,另一杯进呈皇帝服用。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说,“按照常例,皇帝得病,每天太医开的药方都要分抄给内务府大臣们每人一份,如果是重病,还要抄给每位军机大臣一份”。在内务府、军机处档案中,还可见到这种抄发的太医处方。
  御药房向来是内廷禁地,防范极严。据《明宫史》记载,“祖宗以来,无一人敢享私人药房者,防至密也”。清朝御药房的情况虽未见诸文字,但其严密程度也是可以想见的。不过到了清代末年,各宫都设有药房,就连皇帝也不在御药房煎药了。溥仪说,“我每次生病,都由永和宫的药房煎药。永和宫是端康太妃住的地方,她的药房比其他太妃宫里的药房设备都好,是继承了隆裕太后的”。
  有的皇帝以知医自诩,对处方用药动辄指责,太医纵操神技,也只得勉为其难,遵旨施治。
  光绪帝自幼体质瘦弱,成年后更是疾病缠身,而且患有严重的滑精病,有时一听到锣鼓声就会遗精,又因其政治失意,生活寡欢,更加剧了他的病情。光绪帝稍通医道,在求治心切的情况下,对太医往往严辞申斥,并自以为是,改易处方。这种不顾实际病情,唯圣意是遵的处方,不获良效,应在料中。
  评论这张
 
阅读(2399)|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