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晴空如洗,天气绝佳。会稽郡兰渚山脚下的兰亭,四十二名峨冠博带的文人名士,正列坐在清澈的兰溪之畔,纵酒欢会。他们把一种叫作羽觞的轻便酒杯放在水上,任其顺流而下,流到谁的面前,谁就要饮酒赋诗。众人诗兴大发,很快得诗三十五首。席中五十岁的王羲之更是逸兴遄飞,他命人取出特制的鼠须笔和蚕茧纸,借着酒意,即席挥毫,为众人写下了一篇诗序,这就是中国书法史上著名的《兰亭集序》。当时,座中诸人可能谁也没有意识到,这一天将成为中国艺术史上一个永远的纪念日;就连王羲之也没有意识到,他平生最重要的作品,已经在他微醺状态中不经意地诞生了。
其实,我这样写,只是一种不着边际的想象,并没有充足的史料依据。关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历代文人和专家只对其书法感兴趣,至于它的真实背景却鲜为人知。
史载,西晋分十九州,而东晋立国仅得八州。当时东晋、前秦、前燕处于对峙、战争状态,东晋王朝建立后,一直试图北伐复国。然而东晋将相桓温和殷浩不和,多次北伐均以失败告终。永和八年,殷浩亲率北伐大军在淮河一线与敌军对峙,国家情势紧急。东晋永和年间,兰亭所在的会稽是战争的大后方。王羲之时任会稽内史加右将军军衔,掌管会稽。那时,会稽连年旱灾,百姓用树皮草根充饥。这是一个内忧外患的年代。在这样的历史大背影下,一大批文人名士聚在一起饮酒取乐,似乎不太可能。
许多人不了解这段历史的真实情况,是因为唐太宗李世民非常推崇“二王”,亲自撰写《王羲之传》,因其生性厌恶战争,从而轻战乱背景,重书法本身。这对后人产生了误导。“绝世书法掩盖了历史背景”。如今,即便是从事文史研究的大学教授,也只知道王羲之书法本身,讲不出与王羲之有关的历史背景。
王羲之因军事才干出众,早先任北伐统帅庾亮的参军、长史,庾亮死的时候对王羲之极力推荐。之后王羲之出任宁远将军、江州刺史,他的清纯高尚被当时的红人殷浩看中,被任命为护军将军。此后朝廷还有意让王羲之担任尚书和中军,但被他拒绝了。然而,王羲之上任后却夹在桓温和殷浩矛盾中,多次调解无果,后来主动要求降官,来到会稽。
王羲之是个正直的爱国者,《晋书·王羲之传》中说,王羲之爱鹅,爱其鸣声高亢激越,爱其一飞千里。这样一位大将不可能在战乱之际吟诗作乐。兰亭诗会这件“文人雅事”原出于一个谬传。
永和九年三月初三那天,王羲之确实邀集了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二人聚会兰亭。这四十二个人当中,军方的有二十二人,“省军级干部”可考证的有六人,从前线赶来的有三人,其中的两人后在前线战死。四十二人中,只有谢安一个人是名士,其他人大都在军中供职,绝非传统所说的全是“文人名士”。这些人来自京城乃至北伐前线,他们千里迢迢来绍兴聚会,不可能是来赶“雅兴”的。应该说,这是一次军政群贤的秘密聚会。
在清代,也曾有人质疑过兰亭聚会的性质,但当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