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丁浩的博客

用真诚和耐心搬运无尽的琐碎

 
 
 

日志

 
 

此心光明  

2017-05-28 10:35:41|  分类: 故国神游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此心光明”,是圣人王守仁一生所追求的思想境界。
  王守仁(1472-1529),字安伯,号阳明,世称阳明先生,汉族,浙江余姚人,中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
  中国历史上出过不少名人,但其中能够得到“圣人”这个头衔的并不多,孔子算一个,孟子得到此头衔是比较晚的一件事情。宋代的朱熹算一个,明代的王阳明算一个。王阳明作为一个芸芸众生中真实存在过的圣人,一个可以亲近的圣人,一个和普通民众一样有血有肉、有笑有泪的圣人,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他似乎随时可以和我们一起且行且歌、且吟且啸,在浅斟低唱、谈笑婉转之间一同领略人生似乎一样但又处处不一样的风景。
  王阳明并非天生的圣人,他也曾有过人生中的种种艰难与不如意。在明朝那段风雨如晦的日子里,他长期遭到贬黜排挤,政治地位并不显赫,尤其在很长一段时期的征战中,他连最基本的健康都难得维持,“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悲剧不可避免地在他身上重演。按常理,他有权抱怨,有权不平,有权怨天尤人,但是他却在临终前留下了“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名言,似乎凡世间这一切纷纷扰扰都与己无关,功名利禄都只是过眼云烟,心底里面那一片光明足以支撑他穿越一切黑暗,温暖他一路倍加辛苦而艰难的历程。他自己澄明清莹的内心足以让他体会到与宇宙融合为一体的自由安适,这使得他能将一切遭遇用宽广清明的心情来对待。
  在以往,我们对王阳明的了解实在不多,在知之甚少的信息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哲学教科书中“观花”的例子。王阳明领着一群学生游玩会稽山时,学生问到山中的花自有其开落,这花与心又能有什么关系?王阳明却回答道“你未看此花肘,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于是,教科书认为这属于“心外无物”的思想,否认了世界的客观存在,否认了物质第一性;认为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极端案例。于是,王阳明被贴上了唯心主义者的标签,被混杂在古今中外一大堆唯心论的学者中,显得略有几分平庸寻常。
  然而,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的。王阳明提出“心外无物”的观点,自有其至大至深的用意,体现着他那“此心光明”的思想境界。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一生的光阴,如同永无尽头的时间大道上的一段旅程,这段旅程是否美妙,是否有价值和意义,完全在于自身的心灵对于身外世界的感悟。人生之不如意十之八九,如果总是挂念着那些不如意的事情,人的一生就难免晦涩黯淡。王阳明所强调的,恰恰就是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将自己所拥有的清明之气保留发扬,希望每个人都能拥有一个康泰祥和的精神世界,希望每一颗心灵都能成为晶莹剔透的宝石,时时刻刻折射出太阳的光芒。唯其如此,现实的世界才是绚丽灿烂的,现实的社会才是和谐温馨的,这样度过人生才能是幸福美好的。


  评论这张
 
阅读(2405)|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