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丁浩的博客

用真诚和耐心搬运无尽的琐碎

 
 
 

日志

 
 

意外效果  

2017-02-17 01:25:37|  分类: 西窗琐言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视觉艺术中的“意外效果”,是后现代思潮的产物,是审美趣味的一种探索形式,是艺术家有意设定或在不经意的制作程序中偶然得到的异样的视觉感受。意外效果的特点,是主观动机与客观呈现之间的差异,是设定性与规范性之间的对峙。
   意外效果排斥胸有成竹的制作方式,胸有成竹破坏了作者和观者的新奇感,反映不出艺术家表现的心迹,是虚假的艺术制作方式。胸有成竹的表现方式渐变为冷漠地陈述,是沉淀后的图式、设定好的物质组合的再现。意外效果强调形势与作者的修养、心境的对映。
  意外效果承载着一种非人为的天趣。一件陶艺作品,很难有意让它产生出意外效果。把它放进窑炉内烧制,在出窑之前,效果是很难预料的,不可确定的要素太多,泥坯的温度、釉色的密度、炉内氧气的变化都影响着作品的成型样式。这件陶艺作品出窑后与艺术家预想的一样甚至更好,肯定是一番欣喜;若是比预想的差,则难免沮丧。但不论忧喜,人们都喜欢见到天趣之物,人们已经厌倦了系列产品。科技发展制造出来的完美的东西随处可见,不锈钢制品、塑料制品、台凳桌椅、广告牌,我们对司空见惯的完美已经产生了深度的审美疲劳。
  意外效果是残缺之美的推荐者。意外效果排斥有条理的制作程序,条理性是意外效果的天敌。将一辆汽车从高楼顶推下,其状况是无法预料的,把这种摔坏之后的“状况”放在高台上展示时,或多或少地感到会有许多不足之处,那就“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了。残缺本身也是一种美,残缺是艺术品中供人回味的地方。
  现代科技的工业生产,无限量的可仿制性,其规模和种类已经到了不计其数的地步。大面积的楼盘,一模一样,自我重复;街面上的巨型广告牌,分不清它们的地域性差别。商店里货柜是统一的,马路上汽车是统一的,人们的服饰是统一的,人们的语言是统一的。统一会令人乏味,甚至令人窒息。采用艺术的意外效果生活方式才可以调节快要窒息的心态。人们需要外出旅游,目的就是用追求不可复制性的方式去对应日常生活中的一致性。
  艺术手法上的意外效果,打破了表达方式的陈旧性,给予观赏者新的视觉艺术图像。意外效果表现手法不能等同艺术品,在自然状态中有许多意外效果的产物,天空中飞来的鸟群、墙上的斑点、水面上漂来的浮萍、一棵被大风吹倒在人道上的树,它们只能视为各种物质的表象。艺术品的评判要符合艺术的准则。虽然艺术品的评定概念非常宽泛,但特定的物品、特定的环境以及特定的解读语境是不能废弃的。布料只是布料,它不是服装,如果将布料缠绕在身上作为特定的服装来认定是可以的,但就普遍性而言,布料和服装是有着本质区别的。混淆艺术的界限,把艺术庸俗化,抽掉了人的精神生活的支点,作为人唯一的理性价值观就会被淹没。意外效果的借用,反映了人的机智,借用某个物品或某种表象,反映出非常个性化的另一个表象。若是没有借用的表述内涵,意外效果则毫无实际意义。表述意外效果的着眼点,反映出人们逐步回归大自然的心态。
  如果把意外效果放在客观状态中考察,就如同我们在寻找故事的时候发现“从来就没有什么故事,有的只是表象连接着表象”。方法形式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人们面对袭来的表象有没有感觉、有没有表现的欲望。能否率直的陈述,在艺术家的内心是可以得到检验的。现在艺术的虚假表现太多了,装腔作态的艺术创作大有人在。当然,那也是一种率直,不过在那份率直操纵下的作品很难被称为艺术品。因为它破坏了艺术品最可爱的地方。
  对意外效果的认可是一回事,如何运用则是另一回事。不求统一,但结果又都统一了。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那又是一种灾难。天底下的事情就是这么奇特。
  评论这张
 
阅读(4600)|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