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丁浩的博客

用真诚和耐心搬运无尽的琐碎

 
 
 

日志

 
 

格物致知  

2017-02-17 01:23:38|  分类: 格致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读书人郁结忧深,今古皆然。但是相对说来,当今的读书人不但忧郁、急躁,也更容易激愤,相聚一堂时,动辄开骂,个个义愤填膺。
     当今的读书人越来越处于一种躁郁状态,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当今时代离读书人的乐越来越远。乐是儒家六艺之一,虽然说起来是音乐,但它却包含着所有的美感。读书人离乐越来越远,也就离美感越来越远,以至于整个民族的美感都在逐渐消失。要建立文化的自信心,首先必须恢复美感。
     但美感的恢复并不容易。古代中国的读书人,做学问时讲究格物致知,当今的读书人做学问已经跳过了格物,直接致知了。而格物恰恰就是获得美感的必要途径。
     所谓格物,就是直接地去面对或感受一个事物。这种感受,就是对美感的体认。美感的出现,用不着分析,也没有理论,它产生于直接感觉。格物的目的在于感受,有了感受再来谈知识谈理论,学问才有基础、才有保证。如果没有感受、没有格物的基础,越来越多的致知就会形成一种负担。面对越来越严密的理论结构,人们会被压迫得喘不过气来。这是读书人越来躁郁的关键所在。读书人花了太多的时间在思考,在推理,在判断,他们整天活在抽象的概念里,结果他们读书读得越多,异化得也就越快。
     现在的教育,经常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学生们对身边的景色、声音没有感知,外物进入不了他们的内心深处。这是当前教育界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一个人的学习必须是全面的,视觉、嗅觉、听觉以及其他所有的感觉都要调动起来,才能真正地格物,才会对事物没有隔阂地了解、感知。致识当然不是坏事,但是致知应该建立在格物的基础上。中国今天的教育受到西方的一系列影响,过于强调概念系统,我并不是说这样的系统不好,我是说这样的系统应该建立在格物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化为己有。
     中国的哲学要有中国人自己的特色,这个特色就是格物,就是体践之学。西方哲学大都是在脱离实际生活的环境下衍生出来的思辨、思考,但中国哲学却是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孔夫子周游列国,四处奔走,多次遇险,孔夫子的学问是面对各种人生体验才提出的新鲜想法,而不是那种坐在家里静静地思考、然后依靠逻辑方法推演出来的教条。
     自古而今,读书的目的就在于自身的生命修行。真正的读书人应该明白,我们所读的书,我们所做的学问,首先要对我们自己的生命有作用,这个作用就是让自己明朗、愉悦,然后再去影响其他人。读书最坏的情况就是为人与学问相距甚远,甚至完全不相干。我以为,当今的读书人应该回归传统体践之学,注重身体力行,去感受具体而细微的平凡事物所带来的乐趣,不必去刻意追求看似伟大的理想。
  评论这张
 
阅读(3654)|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