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源于医学与生物学,是用来说明生理状况的一个概念。管理学领域所说的“机制”,是通过类比借用过来的。在管理学看来,机制是系统内部各个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系统的自组织功能。所谓自组织,就是系统在没有外界特定干预的情况下,自行调整自身要素和结构以适应自身及外部环境变化,形成和保持自身特定功能的过程和现象。
就本质而言,机制就是关系的集合体,就是全部关系的总和,就是系统构成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的集成。一般说来,这样的关系相当复杂、十分微妙。所以,对机制的框架可以描述,但具体细节往往难以清晰表达。机制还具有较强的特色性。比如两个同类企业的机制不甚相同的情况是常有的。机制的细节特性同与之相关联的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特点密切相关。机制的复杂性就在这里,微妙性也在这里。
机制与人之间存在着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机制离不开人,机制的建立靠人,机制运行的承担者也是人,机制创新的主体还是人;另一方面,机制可用来激发人、规范人、制约人。机制的外在表现是政策、法律、法规、制度、规范、习惯、习俗等的运行、作用,机制的内在特质则是政策、法规、规范等内化而成的人们相应的素质以及人与人、人与事之间比较定型的相互关系。这其中,最本质的东西仍然是关系。
运营过程中的企业所包涵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方面,即决策关系、执行关系、反馈关系和监督关系。由此,一套完整的企业管理机制体系,一般就应是由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反馈机制、监督机制四个机制子系统构成的闭合回路。如果决策之后执行不到位,往往就有执行机制不力的原因;执行的情况不能及时掌握,就是反馈机制不灵;事情没有做,或者做的结果符合规范要求,或者在做的过程中没有受到制约和约束,这就是监督机制薄弱。如此循环的结果,必然导致决策质量、决策水平不高,说到底,也就是决策机制不够完善。将四个机制子系统整合起来,依然还是机制关系的问题。对每个机制的子系统深入下去,还有若干层次、若干方面的机制关系问题。总而言之,尽管机制的细节十分复杂、十分微妙,但从关系的角度去理解和把握,比较容易抓住本质。
机制的复杂性,决定了机制创新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影响机制创新的主要因素大致有九个方面。一是事物的复杂程度;二是机制所依存的体制的状况,体制框架不顺,机制创新无法推进;三是机制设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四是相关理论的成熟程度,有科学、具体的理论指导,机制创新就会比较顺利;五是实践经验的积累状况,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机制创新能够起到助推作用;六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传统等大背景的状况;七是小环境现实基础的状况;八是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机制的确立,机制的效能,都与相关人员的素质水平紧密相联;九是机制创新组织者的综合素质水平,特别是主要领导者、最高管理者的能力和威望,对机制创新的影响至关重要。
机制创新,特别是系统性的机制创新,首先要有理念、制度、规范等,然后要致力于将其内化为人的素质,内化为人与人、人与事之间的相应关系,进而再外化为人们相应的行为方式、行为习惯。这种内化和外化的过程,就是机制创新的全过程。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甚至是相当艰巨、漫长的过程。机制创新的过程既是制度的建设过程,又是观念的转变过程,还是素质的提升过程和习惯的养成过程以及关系的固化过程。实现这种内化和外化的过程,要做许多具体的工作。既要有道理的引导,又要有真情的感化;既要有典型的示范,又要有文化的陶冶;既要有道德的规范,又要有法纪的约束;既要有自身的修养,又要有外部的灌输;既要有无声的浸润,又要有强烈的震撼;既要有恰当的激励,又要有严格的惩处。
对于相关人员来说,机制创新的过程是一个调整适应的过程,甚至是一个痛苦的磨练过程。机制创新最突出、最关键的问题,往往集中在动力系统和利益关系上。在机制创新过程中,如果针对的是其要害部位,机制创新可能会立竿见影,操作起来有时也不算复杂。复杂系统的机制创新,可以看成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是系统环境的适应力和竞争力的核心构成。如果要实现复杂系统的协调,并使复杂系统不断适应环境变化和历史演进,那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