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丁浩的博客

用真诚和耐心搬运无尽的琐碎

 
 
 

日志

 
 

无为  

2018-07-18 03:38:17|  分类: 老与庄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老子认为“虚”与“静”是人的秉性,他提倡认识“无为”,强调“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这里,“静”指的是人的心灵宁静,“虚”是形容人心灵空明,不带成见。这要求人们的身心不被纷繁世相干扰,而是返本归真,使身心回归虚寂安宁。在老子看来,在“万物并作”的世界中,人如果能以虚寂安宁的身心“观复”,就能于复杂的现象中“知常”,即达到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古人盛赞“虚静”对人的好处,曾有“天地间真滋味,惟静者能尝得出;天地间真机括,惟静者能看得透”的评价。
  很多人只看到事物现状,只能把握事物的已成之局而不能预料其将成之势,往往做出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思维判断。老子告诉人们,“反者道之动”,即矛盾双方循环往复是道的运动规律,并由此提出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观点。这一思维方式告诫人们,日常生活中安危相易、祸福相生是普遍现象,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应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来考虑问题。
  “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提倡以“不争”求和平生存、共同发展。宋代朱熹说,“老子心最毒,不与人争者,乃所以深争之也”。此话虽尖刻,却道出老子“不争”思想的本意。“不争”并非放弃争,而是以不争为争,不争于一时而争于久远,不争于表面而争于根本。这是一种更有效、更深入的争。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相处,不能跟人家斤斤计较,而要主动地让人三分,这就是“不争”思想的具体体现。
  实现修养“无为”,老子提出“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三个要求。所谓“慈”就是为人要仁慈、宽厚、与人为善,宽以待人;“俭”就是适动静之节律,省思虑之精神,节常用之财物,食清淡之饮食,顺其天道自然,爱其精神,惜其财物,不竭而尽之;“不敢为天下先”不是怯弱,而是谨慎,是在“慈”与“俭”的基础上,做任何事情不要主观盲动,不为抢先而抢先,事情开始前,部署周密,起步虽晚,能做到知己知彼,就能争得主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老子修养“无为”的“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三个要求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其中“慈”是基础,是人的秉性,所以,老子说“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俭”与“不敢为天下先”则是“慈”的升华,三者共振,集中体现着人的最高道德修养和最佳行为效果。
  老子不但提倡行事“无为”,还把“无为”提高到治国爱民的高度,发出了“爱民治国,能无为乎”的呼告。所谓爱民“无为”,即要求统治者“无常心”,抛弃主观成见,以百姓之心为心,顺势而为以满足百姓的发展要求。所谓治国“无为”,即“治大国若烹小鲜”,把“治国”这样的头等大事与寻常百姓家中“烹小鲜”的小事联系起来,看似简单,实则不易。既要关心爱护百姓,又不能无端干扰损害百姓。唐玄宗读了这段文字后颇有心得,在一旁批注,“烹小鲜者,不可挠,治大国者,不可烦。烦则人劳,挠则鱼烂矣”。实际生活进程中,人们要把握“小鲜”的属性,循“烹小鲜”的规律,既不能频繁翻动,又不能置之不理,而是十分小心谨慎,“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千百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给后人以无穷的智慧和启迪。“无为”并不“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管”,而是要求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要违背事物的自然秉性和发展变化规律。“无为”既是对努力认识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提倡和鼓励,又是对不顾客观实情,主观妄动或轻举盲动的斥责和警示。
  评论这张
 
阅读(610)|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