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丁浩的博客

用真诚和耐心搬运无尽的琐碎

 
 
 

日志

 
 

《论语》首章  

2018-06-14 18:42:08|  分类: 读《论语》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孔子的巨大影响,使人们总是希望了解到“真实的孔子”,但孔子已经去世两千多年了,由于材料的匮乏以及认识上的不同,使得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孔子形象,而这些孔子形象也会各不相同。
  认识之间的差异是无法消弭的,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去接近“历史的实际”。带着这样的问题,我翻看了与孔子相关的大量历史资料。
  《史记》中的《孔子世家》可以说是历史上“最早的孔子传记”。读《孔子世家》,司马迁为我们记录的孔子生平的最后一个场景让人过目难忘。临终前七天的那天早晨,孔子怅然而又逍遥,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便对匆匆赶来的弟子子贡说,“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
  孔子的话,意味深长。司马迁的记载与《孔子家语》一致,这可以说是孔子留下来的最后的话,它映照出了孔子人生的基本格调。孔子一直追求积极用世,希望人们讲信修睦,期盼政治理想的实现,他为此不停地思考、探索、宣传。
  就研究孔子而言,《论语》的价值不言而喻。但我读完《孔子家语》后,发现此书的价值与《论语》不相上下,也是研究孔子生平与思想的重要资料。《论语》的影响当然是《孔子家语》无法比拟的,但关于《论语》章句的理解却存在着众多分歧。我认为,《论语》开篇第一章就十分耐人寻味。
  《论语》首章,人人耳熟能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传统上认为这里所说分别是学习、交友、胸怀方面的问题。可是,这又不免让人疑惑,《论语》中不论哪篇哪章,不论其字数多少,似乎都在集中论说一个主题,为什么偏偏首篇首章显得主题散乱而不集中?
  经过思考,我发现《论语》开篇这一章传统的理解存在问题。这里的“学”应该与“道”相近,它不是动词,而是名词,指的是孔子的“学说”。“时”不应解作“时常”或“按时”,而应解作“时代”,也可引申为社会。“习”不应作“温习”讲,而应作演习、采用讲。下面的两句与之相应,第二句中的“有朋”其实就是朋友,指的是志趣相同的人。
  这样,《论语》首章的意思大体是:如果我的主张被时代或社会所采用,那不就太令人喜悦了吗?如果在社会上行不通,可是,忽然发现有赞同我的学说的人,与我一同讨论问题,不也很快乐吗?再退一步说,不但自己的主张在社会难以施行,而且也发现不了理解自己的人,自己却坚守认定的思想观念,不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君子吗?
  这样的理解,并不是我的新发现。程树德早在《论语集释》中指出,“‘学’字系名辞”。清人毛奇龄《四书改错》也早就说,“学者,道术之总名”。今还有学者专门撰文,认真进行研究,遗憾的是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实际上,《论语》开篇第一章也是“夫子自道”,反映了孔子本人对于自身境遇和个人思想学说的认识,也包含了《论语》编者对孔子人生的概括。
  评论这张
 
阅读(1024)|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