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丁浩的博客

用真诚和耐心搬运无尽的琐碎

 
 
 

日志

 
 

似花还似非花  

2018-05-20 22:29:18|  分类: 西窗琐言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万紫千红春满园。但要描绘出万红千紫,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付出辛勤的劳动,需要了解并掌握生活与艺术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以为,苏东坡词句“似花还似非花”的意象,可以用来说明其中的辩证关系。
  画花先要“似花”,要做到维妙维肖,逼真可信。所谓“竹真似竹桃似桃,不待生春长在目”“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塑造人物形象也是如此。文艺创作首先要画花“似花”,塑造人物形象要“具像化”,要以现实生活中的花和人作为依据、作为基础。这虽有老生常谈之嫌,但近几年来,不仅小说创作中有闭门造车、乱“侃”出作品,而且连打着“纪实”旗帜之作,也在歪曲史实,凭空捏造。某些虚假伪劣的精神产品,贻害读者,污染社会,当在“打假”之列
  创作要“似花”,并不意味着必须照搬生活、必须复写自然现象。摹拟生活现象,如果不能正确地反映生活的真质,就会掩盖或歪曲生活真实。那种“挑到篮里就是菜”,不遵循创作原则,对生活中自然形态的东西缺少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地加工制作,势必导致自然主义倾向。
  因此,画花还得要“似非花”。要在“似花”的基础上向更高的标准发展。从生活出发,集中提炼,抓住本质,概括典型。列宁说过,“反映可能是对被反映者的近似正确的复写,可是如果说它们是同一的,那就荒谬了”。文艺创作中的典型是来自生活中的典型,但又高于生活中的典型。不能把“似非花”错误地理解为“似是而非”,在创作的问题上,离开了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不顾客观事物本身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一味地随心所欲,那就违背了唯物论的反映论。
  “似花还似非花”,描绘的是柳絮,柳絮是白色的,但在特定的环境里,它却可经变成红色。清代诗人金农属于“扬州八怪”中的人物,他有一首诗写到了红色的柳絮。“廿四桥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这里的柳絮之所以变成红色,完全是由于“夕阳返照桃花渡”这样特定环境色所反衬、所渲染的结果。可见,“似非花”的“花”是在正确认识和开拓生活的深度和广度基础上,艺术地概括了同一类“花”的特征,并通过时空的变换,参照、汲取其他类別的“花”之特征而熔铸成,从而比真实的“花”更芬芳、更美丽、更动人。
  “似花”,就是不离开现实生活,“似非花”,就是不拘囿于现实生活。在艺术创作的问题上,归根到底一句话,“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评论这张
 
阅读(1467)|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