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丁浩的博客

用真诚和耐心搬运无尽的琐碎

 
 
 

日志

 
 

艺术中的心物关系  

2017-02-21 00:09:56|  分类: 西窗杂说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学术界把黑格尔划分的艺术史发展第一阶段的“象征性艺术”,表述为“物大于心”的艺术,即制造者需要花费大量物力却仅仅体现很小精神内涵的方式。在古代,这是一种司空见惯的艺术表达方式。体量巨大的物品,张扬的精神内涵却其实难副,在带给眼球瞬间冲击之后,留在精神中的,或者说让精神慢慢咀嚼和享受的,仅仅是与巨大体量极不相称的微小内涵。究其原因,人类早期表达心灵的外化能力比较薄弱,即便制造出了金字塔、万里长城、金銮殿等巨型建筑,也只能贮存很小一部分的艺术精神。
  春秋时期,规模巨大、耗财巨大的曾侯乙编钟,只是寓意了礼乐制度的森严壁垒。《国语》有言,“用物过度妨于财,正害财匮妨于乐”。钟磐乐悬的物质成分远远大于制礼做乐的精神成分。乐悬不仅外形巨大,而且还要调动其他渲染手段,比如通过钟壁上复杂的夔龙纹饰、饕餮怪兽,包括铸造形制等外包装,才能表达精神世界中很少的情感。不但在器物制作上耗费了国家大量财力,还要供养一支“八佾之舞”的专业团体和与之配套的演奏四面乐悬的乐队,这也是一笔巨大的开支。需要诉诸像编钟那么巨大的体量,借助外化存在、依仗超级载体才能呈现、才能令人感知一点点礼乐精神的“象征性艺术”,这与艺术表达的基本原则似乎有点背道而驰。观众端坐在气势恢宏的编钟编磬对面欣赏乐舞时,能否集中精力克制自己不把过多的目光投向精美乐器,这就很难说了。钟磬乐悬太过突出,太引人注目,太夺人心魄,太压迫人,“听之不和,比之不度,无益于教,离民怒神”,几乎把凝聚于编悬类乐器中的礼乐精神或艺术精神完全遮蔽了。所以,尽管钟磬乐舞是高雅艺术,但它是“物大于心”的艺术。
  与此相反,古琴则是以一当十、举重若轻的艺术载体。已经受到统治者异化和误导的音乐价值,被琴人重塑了。当一个人独自抚琴时,听众决不会因为琴器而分神。琴器本身的旧与新、名贵与普通,虽然不能被完全忽略,但不至于过分引人注意。人们当然不可能忽略名琴的价值,抚琴之余,把玩、品鉴也是常有的事情。但琴人相聚,更看重艺术与灵魂的交流,即使是欣赏名琴,也集中于这张传世名琴具有的传达细微音响的奇特功效。评价它是否珍贵,不仅要看流传了多少年,由哪些名家或文人收藏,刻有哪位名家的书法印章,更重要还是看音质音色,一挥之下,余音绕梁,声音纯净,才是主旨。在这片仅仅靠精神支撑的天空下,古琴带上了浓郁的人文色彩。琴器木制,质料朴素,体量也不大。古琴演奏便是“心大于物”的艺术。
  两千多年前,墨子提出“非乐”的主张。其实,墨子并不反对所有的音乐,他所反对的,只是“物大于心”的音乐。墨子是一个吹笙高手,对他来说,廉价的竹子制作的笙竽,是老百姓置办得起的便宜物品。对这一类乐器,墨子是认同的、欣赏的。
  如今,在云贵等地的民族聚集区,几乎每个男子都必须拥有一件芦笙,那是他们参与社会活动的通行证。一名男子开始学习吹芦笙,意味着他马上就是个成年人了。男子必须学会吹奏芦笙,他要靠吹芦笙参加社区仪式,他还要依靠这件表达感情的器物寻找异性。此时此刻,乐器的功用超越了发声功能进入成年男人是否具有生存技能的层面。当一个男人吹响芦笙时,另一种语义就被点亮了。芦笙是“心大于物”的乐器,材料易取,价格便宜,人人都置办得起;吹笙本身也就不被认为是奢侈的艺术行为。
  与这种“心大于物”的艺术行为相反,现在演艺界存在一种普遍现象:在舞台背景上花费大量投入,而不是聚精会神于精神内涵的开拓;只看重视觉冲击效果,而不太讲究心灵震撼。在我看来,如今的许多艺术家,根本就没有搞清楚艺术中的心物关系。
  评论这张
 
阅读(4237)|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