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丁浩的博客

用真诚和耐心搬运无尽的琐碎

 
 
 

日志

 
 

破除“欧洲中心论”  

2017-12-25 07:35:53|  分类: 世界史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目前学界关于世界史的讨论多半集中在全人类社会历史的整体与综合研究上。比起相对早期的名分之争,现在的研究已经在具体内容上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突破。例如,由于对非欧洲国家与地区早期现代性的深入挖掘,尤其是中国、印度、日本、东南亚地区等早熟文明体系的重新发现,近代早期历史已经大体上具备世界历史的形体。可以这么说,“欧洲中心论”的破除与世界史的成立其实主要针对的是近代早期历史。因此对于世界史的成立而言更艰难的破冰之旅似乎是如何看待工业化以后的世界。工业化之前,无论是就经济、社会、人口、环境、生态、文化制度等方面来说,欧洲领先或者占主导地位的认识都比较容易破除。而工业化开启的西方中心论却是横亘在人们面前难以逾越的障碍。
  是否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都要面对这样一个万劫不复的问题:“工业革命为何在此处而不在彼处发生?”其实这个问题的解决还是要回到为何工业化之后世界历史中的西方中心论不好破除的原因上去。一是工业化的历史对非西方世界等于是空白,二是对非欧洲国家和地区历史的研究不够充分。确实,现有成果的取得就来自于对非欧洲国家或地区的较为充分的研究以及非工业化社会历史的多样性。但是,我们也知道这些知识准备只是我们破除“欧洲中心论”创立世界史的前提之一。另一个必要条件就是我们所进行的上述反思性认识本身。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它的自我反思与批判力量。这一点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只是我们难以做到必要的整合。
  对近代早期与工业化以后的世界历史而言,破除西方中心论和建立世界史的认识其实并不困难。困难的原因端在于我们缺乏让人文社会科学保持自我反思能力的良好学术环境。这里面既有我们自身的因素,也有本土社会历史环境方面的制约。例如,对近代早期和工业化以后世界史中的西方中心论的批判是我们在一穷二白时候所做的主要功课。现在对近代早期世界史的重建工作在很大的程度上其实来自于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现状的推动。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文社会科学的反思与批判性多半来自外部力量的推动,而不是自身一步步地往前推进。所以,在对西方史或者非西方世界的地区或者国别史缺乏研究的情况下重拾人文社会科学的反思与批判能力并保持下去是我们进一步建立世界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否则,很容易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对近代早期世界史来说,出现在一个时期一边倒地批判西方中心论、一个时期这些批判的武器全部失效或者说对西方近代早期历史的批判自动解除的局面损失很大。一方面,中国学术界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所进行的批判性认识不能成为我们有效的知识积累,另一方面就连当时所使用的知识资源本身也因为滥用而受到牵连。最明显的就是马克思对近代早期欧洲原始积累罪恶的批判居然无法重新进入近代早期的世界史中。更不用说十九世纪以降西方知识分子对自身社会的同时代的认识和批判了。连西方人都在不停地自我解构,不停地反思与批判自己的历史与社会,中国的一些人文和社会科学的从业者却仍然紧抱西方中心论,将现代化与西化等量齐观并以之构筑世界历史和中国社会发展道路。试想工业化以后世界史中的西方中心论如何破除得了,而对非西方的现代社会历史的研究又怎么能够充实起来?
  因此,无论是从“欧洲中心论”或扩展的“西方中心论”,还是从解除中国知识分子挥之不去的“为什么是西方而不是中国”这样一种意识形态情结来说,最有针对性的努力还不是重构近代早期历史,而是近代早期结束以后的历史,也就是说应从十九世纪中后期开始。近代早期历史只不过是个前缀,因为在近代早期西方知识分子眼里,黑暗而落后的中世纪时代是西方世界兴起的固有原点,西方兴起的普遍意义只不过是突破中世纪而已。只是到十九世纪中后期,将西方兴起的普遍意义建立在其他社会身上的宏大叙事从那时起才确立起来。

  评论这张
 
阅读(4858)|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